查看原文
其他

远处听以为是婴儿哭,走近看发现是一只鸟

苏澄宇 科学大院 2023-04-05

文章开始前,先来听一段声音:



问题来了:


请问这是什么动物发出的声音?


“这不是婴儿的哭泣声吗?”


“你确定?”


现在我们来看原视频

↓↓↓



没想到吧,这竟然是一只鸟的叫声,是不是有点诡异和恐怖——动物居然发出了人类的声音。这是今年8月30号,悉尼塔朗加动物园在社交媒体上发的一支视频。


这让我想到了一部科幻电影《湮灭》,在一个场景中,主角一行人在屋子里听到了求救声:“help me,help me……”


听到声音,大家都觉得是已经失踪队友的求救声,其实只是一只变异的怪物,模仿了人类的求救信号,来诱捕想来救人的人类。


这估计是本片最恐怖的一个场景。大家觉得很恐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这只怪物触发了人类的“恐怖谷效应”。


所谓的“恐怖谷效应”,是指随着一个物体的拟人程度增加,人类对它的情感反应呈现增-减-增的曲线。“恐怖谷”就是随着机器人到达“接近人类”的相似度时,人类好感度突然下降至反感的范围。


恐怖谷效应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只发出“help me”叫声的怪物刚好就在恐怖谷的范围内。同理,这也是为什么大家觉得视频中那只鸟叫声瘆人的原因。


话说回来,这到底是什么鸟?为什么可以模仿人类婴儿哭泣的声音?


塔朗加动物园的华丽琴鸟

(图片来源:Taronga Zoo Sydney)


华丽琴鸟:动物界中的“模仿达鸟”


这只来自悉尼塔朗加动物园的鸟是“华丽琴鸟”,澳大利亚特有的鸟。


之所以叫华丽琴鸟,是因为雄性华丽琴鸟有着精美复杂的尾巴,像一种被称为七弦琴的古希腊乐器。


在大卫爱登堡的自然纪录片《鸟的一生》第六集里,华丽琴鸟被描述为能模仿二十种声音的鸣鸟。从动物的声音,比如狗叫、猫叫;到不是动物的声音,比如汽车报警器、链锯、各种照相机快门,华丽琴鸟都能模仿。


华丽琴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来自悉尼塔朗加动物园的这只华丽琴鸟,名叫Echo。据管理员说,它可以模仿电钻声、火警、和立即疏散的通知声。


管理员说,Echo在大约一年前开始练习模仿人类婴儿的哭泣声,但具体咋学的也不是很清楚,估计是从哪位不开心的游客宝宝那学到的吧。


华丽琴鸟

(图片来源:Johncarnemolla/Dreamstime.com)


华丽琴鸟模仿声音有什么用呢?


根据奥杜邦学会对华丽琴鸟的研究,雄性琴鸟主要利用它们模仿的天赋来求爱。


每年的6月到8月是它们的繁殖季节,雄鸟一天会连续唱上4个小时,不愧是“K歌之王”。


既然是K歌之王,那肯定不是原创歌手了。雄琴鸟的求偶歌声是由从周围环境中听到的不同鸟叫声混搭而成的,有时候,甚至会把一些不是鸟叫的声音混搭进去。


华丽琴鸟的模仿功底不止用于求偶,还用来欺骗捕食者。


根据康奈尔大学2021年2月25日发表在《当代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华丽琴鸟不仅可以模仿其他某只鸟的声音,还可以模仿成群的混乱鸟叫声。捕食者听到后,以为自己面对的不是一只鸟,而是一群鸟,便不敢再贸然行动。


华丽琴鸟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为什么华丽琴鸟可以模仿这么多声音?


所有的鸟类,包括华丽琴鸟,相对于其他种类的动物来说,发声都更为复杂。其中一些鸣禽,比如文章中的华丽琴鸟,又或者八哥、鹦鹉,它们的发声方式在鸟中又更胜一筹。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先从发声器官来说,人发声靠的是喉头,鸟靠的是鸣管和鸣肌。人的发声器从喉头声门的声带开始,直到舌端为止,其前后的总长度约有20厘米,它与体轴形成的角度呈直角。


而琴鸟、八哥、鹦鹉从鸣管到舌端的总长度约有15厘米左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于直角。这也就是鸟类能模仿其他声响、能发出更复杂的声音,甚至模仿人类说话的原因之一。


不过,到现在还没有发现一只能模仿人类说话的华丽琴鸟,最多就是像前面那样模仿婴儿哭啼声。


说它能模仿20多种不同的声音,只是因为这些华丽琴鸟接触了20多种声音,但如果它能听到更多的声音,估计能模仿地更多。


怪不得大卫爱登堡爵士曾说过,华丽琴鸟是拥有“世界上最精致、最复杂、最美妙的叫声”的动物之一。


真可谓:“澳洲有善口技者,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华丽琴鸟而已”。


参考文献:

[1]蓝书成. 人的声带和动物的发声器[J]. 生物学通报, 1985, 9.

[2]https://twitter.com/i/status/1432489666897453057.

[3]https://australian.museum/learn/animals/birds/superb-lyrebird/.

[4]https://www.cell.com/current-biology/pdfExtended/S0960-9822(21)00210-4.


本文由科普中国融合创作出品,苏澄宇制作,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监制,“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




版权说明: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媒体转载和摘编,并且严禁转载至微信以外的平台!



文章首发于科学大院,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科学大院立场。转载请联系cas@cnic.cn

推荐阅读

在魔术面前,鸟比人聪明>>

轮叶贝母:自己也能“造娃”?>>

动物届的声音骗子 >>

制造机器人的思路错了吗 >>




科学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主办、中国科普博览团队运营,致力于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读、社会热点事件的科学发声。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请联系cas@cnic.cn



大院er拍了拍你:不要忘记 

点亮这里的 赞 和 在看 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